護生

本會每年固定於四聖日(神變日、三重日、佛陀初轉法輪日、佛陀天降日)、神變月(「薩嘎達瓦」=藏曆四月)進行護生活動。

如遇「半影月食」等殊勝日時,亦會進行護生活動。


§ 四聖日簡介 §

敦珠法王指示:四聖日(神變日.成道日.初轉法輪.降凡日)須舉行同修法會。是日奉持嚴格之素食,不食葷食及蛋類。

(1)神變日:藏曆一月十五日。

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間是重要的佛陀神變節。在佛教史上,釋迦牟尼佛曾應允外道六師要求競技,於兩週內示現種種神變,令專門前來挑戰的外道六師俯首認輸而皈依正法,此兩週便是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以神通降伏外道徒的日子。

此藏曆每年正月殊勝節日中所造之任何善業與惡業,皆自輾轉增盛為十萬倍之業緣。故應於此月把握機會圓滿各種善行,無論是受持八關齋戒、點燈供佛或護持三寶,皆有事半功倍的效應,並勵力斷一切惡緣,行一切善緣。

(2)三重日:藏曆四月十五日。

佛陀三十五歲時,於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取「無上正等正覺」(即是「成佛」),時為四月十五日。事緣佛陀為追求「無上解脫」之道,在尼連禪河邊的苦行林與追隨祂的五位修道者修「苦行」。

佛陀於修行中覺悟到「苦行」並非「解脫的究竟之道」,在接受牧羊女供養乳靡後恢復了體力,之後前往菩提迦耶,在菩提迦樹下「金剛座」上立誓不成「正覺」(即是「成佛」)不離此座。

最後在四月十五日中夜,降服魔軍,在黎明時分,成「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天,亦被認為是佛陀入胎及涅槃的聖日,亦稱為「三重節」。藏傳佛教定為「四聖日」之二。

(3)佛陀初轉法輪日:藏曆六月四日。

佛陀成道後七星期,思惟五濁惡世眾生迷惑顛倒,難可教化,久住世間,實無益處,而欲入無餘涅槃,未轉法輪。經帝釋與梵天勸請,佛陀於六月四日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宣四聖諦。

(4)佛陀天降日:藏曆九月廿二日。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一個月圓之夜,夢見一頭白象輕觸自己的身體,醒來後就懷孕了,摩耶夫人在「盧毘尼」誕下悉達多太子七日後就病逝了。臨終前將太子託付給妹妹波波提夫人撫養。悉達多太子在成佛後得知母親摩耶夫人以往生忉利天,於是運用神通升上忉利天,為母親及諸天宣講「佛法」。著名的《地藏王本願經》就是佛陀在忉利天宣講。

後來在世間的王臣百姓和眾聖弟子因熱切祈求和懷念佛陀的教誨和指引,派目犍連尊者代表上升到忉利天迎請佛陀返回人間。於是在九月二十二日這天,在印度一個名為僧伽施(Sankasya)的地方,三度寶梯從天而降,佛陀在大梵天王和帝釋天王的護持下,從忉利天沿著天梯重返人間。是日被稱為「天降日」。藏傳佛教定為四聖日之四。


§ 薩嘎達瓦(神變月)簡介 §

期間:藏曆四月一日~四月三十日。

「薩嘎達瓦節」在每年藏曆四月舉行,因藏語稱四月爲「薩嘎達瓦」而得名,是爲紀念世尊釋迦牟尼誕生、成佛和涅磐三大行迹而舉行的節日。「薩嘎」意思是「百萬」,「達瓦」意思是「月」。所以「薩嘎達瓦」指的是「百萬個乘數」的月份。對於我們所有正面或負面的活動,在這個神聖月份的每一天,都將乘以一百萬遍。

相傳釋迦牟尼於藏曆鐵猴年薩嘎達瓦月七日在藍毗尼林園降生,木馬年薩嘎達瓦月十五日在菩提伽耶附近的一棵大菩提樹下,面對東方,鋪草打坐,傍晚降伏邪魔,黎明證覺,鐵龍年薩嘎達瓦月十五日在拘屍那城圓寂。

釋迦牟尼成佛後,在婆羅奈城的鹿野苑,最後說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的佛語明示。藏傳佛教把這個月視爲造化大的月份,廣大僧俗大衆要進行各種佛事活動。

按傳統,特別是在薩嘎達瓦月前半個月,各大寺院僧侶要舉行盛大的法會,獻供、祈禱、誦經、跳法王舞,展佛、浴佛等儀式活動。各種儀式活動氣氛熱烈、肅穆壯觀。廣大信徒也有戒殺生、戒肉食、虔心轉經朝佛的習俗。

西藏拉薩的寺院,分別獻上千供,對主尊一律塗金,供佛燈。到十五日早晨,朝聖人群首先在大、小昭寺向釋迦雙尊和三位大慈大悲菩薩分別獻上哈達,添燈供佛。禮供完畢,沿習慣的轉經路開始轉經,途徑藥王山、羅布林卡、德吉林卡、布達拉宮,中午到達龍王潭。轉經僧俗大衆一邊轉經,一邊在轉經路旁的山頭瑪尼堆上焚香祭神,並按慣例沿路行善接濟乞丐。

薩嘎達瓦節的各項活動,都有其內在的意義,如展獻大佛,是佛教弟子們爲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成佛、涅盤和彌勒佛出世及第二佛陀的誕生、涅盤而舉行的活動,意在淨在浴佛,增輝佛日,饒蓋有情。旨在讓衆生瞻仰佛像,沐浴佛恩,離惡奉善,淨化心靈。

又因佛祖誕生、成佛、涅盤都在四月,故稱四月爲「齋月」或「淨月」。認爲在四月誦經、禮佛易於感應,所以整個四月來各寺院朝拜、禮佛、做法事、施供養的信徒絡繹不絕。

其中又以藏曆四月十五日(三重日)最殊勝,因為佛陀入胎、成道、涅槃均在藏曆四月十五日。在這天中,不管是做任何善惡業,果報都會以億萬倍成長,所以是淨障集資的大好良機。

因此,我們應該盡力在此月或此日做持咒、佈施、供養、點燈、禮佛、懺悔、繞塔、放生等等善行,藉由三寶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修持,廣大利益自他,迴向一切有情。